為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十三五”時期深圳必須積極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著力培育新經濟新動能,努力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攀升,加快打造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根據《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編制本規劃。
一、引領經濟發展新跨越
“十二五”期間,深圳全面落實國家戰略部署,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實質性突破,為實現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和可持續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城市。
經濟發展主引擎作用突出。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快速增長態勢,2010-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從8750億元增長到2.3萬億元,年均增長21.3%,增加值從2760億元增長到7000多億元,年均增長17.4%,遠遠超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成為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主引擎。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40%,遠高于全國的8%,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等一批企業加快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價值含量、綠色含量顯著提升,增長動力升級、產業結構優化邁上新臺階。
引領式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創新能級迅速攀升,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科技創新正從“跟跑”向“領跑”轉變。全社會研發投入持續加大,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47%增加到2015年的4.05%,與世界第二的韓國水平相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十二年居全國首位,2015年達到13308件,占全國46.9%。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深圳國家基因庫、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使用,華大基因等新型研發機構呈現引領式創新、爆發式增長態勢,各級創新載體累計達1283家。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五年累計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國家科學技術獎勵51項,第四代移動通信、基因測序、超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核心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產業集聚發展成效顯著。著力打造產業鏈協同發展、服務功能突出的特色產業集群,在更大范圍、更高層級集聚配置資源,產業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工作順利推進,下一代信息網絡、生物基因、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一批帶動效應顯著的項目陸續建成投產。新的區域增長極加快崛起,依托華星光電、邁瑞等龍頭企業建設的一批省級新興產業基地初具規模,15個重點區域建設有序推進,已完成投資超過1100億元,23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聚集區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形成了特色鮮明、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
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全面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獲批我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組織實施自主創新“33條”、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1+4”文件、創新驅動發展“1+10”文件,制定出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與政策,構建了較為完備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體系。創新人才加速集聚,擁有“千人計劃”人才154人,引進“珠江人才計劃”、“孔雀計劃”創新團隊33個和63個。科技金融體系日趨完善,累計組建12支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全市VC/PE機構超過4.6萬家,注冊資本超過2.7萬億元。高交會、文博會、IT峰會和BT峰會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首屆深圳國際創客周成功舉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更加濃厚。
“十三五”時期,國際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縱深推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涌現,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步入新階段,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全球產業革命浪潮繼續深化,前沿領域新技術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顛覆性變革。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制造業回歸”和新興產業發展步伐加快,新興技術群體迸發、新興產業齊頭并進,傳統產業與新技術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互聯網浪潮不斷高漲,信息技術推動各行業由數字化、網絡化向萬物互聯和智能化方向演進,加速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重構。生物經濟時代來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引發醫療健康、糧食生產等領域巨大變革。能源革命深度裂變,清潔生產技術應用漸廣,能源輸送、存儲技術正孕育新突破。深圳在部分領域已具備一定的技術積累和先發優勢,為掌握新一輪產業變革話語權提供了有利條件。
國內消費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高端智能新產品有效對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隨著國內居民就業和收入穩定增長,居民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已基本結束,傳統消費正處于提質升級階段,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服務化消費逐步成為主流。而國內產業整體處于價值鏈中低端,高端供給明顯不足,必須盡快提升產品供給的質量和水平,搶占消費升級市場。深圳擁有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豐富經驗和制造基礎,有條件率先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企業適應消費升級需求,加大高端智能產品供給,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產業轉型升級向更高層級邁進,蓬勃發展新業態加速釋放優質經濟增量。國內經濟發展步入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為特征的新常態,產業加快向綠色化、高端化、協同化方向演進升級。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網絡以及智能終端的發展,產業間的跨界融合不斷加深,車聯網、精準醫學、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業態加速涌現,帶動形成產業鏈向高端攀升、上下游協同創新發展的良好格局。深圳得益于早轉型快升級,構建起梯次型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加快培育新業態、推動實現更高層級轉型升級打下了良好基礎。
產業組織結構加速重構,信息經濟新模式深刻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信息技術加速向制造、金融、文化、商貿、物流等領域滲透融合,深刻改變傳統產業的組織模式和商業模式。企業內部各個生產環節通過網絡平臺高效互動,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加速整合,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高度集聚、精準對接和充分共享。體驗經濟、流量經濟、粉絲經濟、分享經濟、智能經濟等新型商業模式層出不窮,互聯網已成為關鍵生產要素和惠及民生的重要抓手。這為深圳充分發揮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全面推行信息惠民,打造全球信息經濟高地,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部分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情況仍然存在,土地、人才、資本等要素資源配置有待進一步優化,新興產業準入和監管體系建設相對滯后,迫切需要加強統籌規劃,創新發展思路,提升發展質量,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早日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深圳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按照國家關于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總體要求,著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新方向,加快發展壯大信息經濟、生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綜合生態體系,著力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能級,持續引領產業高端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更具輻射力帶動力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質量引領,創新發展。把質量作為新常態下第一追求,深入推進質量、標準、品牌、信譽“四位一體”建設,瞄準新興產業發展前沿,加快創建一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深圳標準,推動優勢技術領域的“深圳標準”成為國際標準,進一步增強創新供給,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引導產業鏈、價值鏈向高端延伸,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的標桿。
信息先導,融合發展。主動順應全球信息化、網絡化發展新趨勢,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信息基礎設施,大力推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與各行各業相結合,促進虛擬與現實互動、線上與線下整合、技術和產業跨界融合,全面優化重構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率先邁入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智能化的信息經濟時代。
前沿布局,智能發展。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選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量子計算、精準醫療、數字生命、分布式能源、增材制造等前沿領域作為切入點,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著力提升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能力,加快智能裝備和產品的研發應用,逐步實現生產數字化、產品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
區域協同,集聚發展。統籌各類優質資源要素布局,以實施東進戰略為契機,規劃建設國家級東部產業創新走廊,與中、西部合力打造企業集聚、要素完善、協作緊密、創新力強的新興產業集群,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共生共贏的創新型企業群,增強城市對外輻射帶動能力,推動與全球產業和創新網絡的深度融合。
3.發展目標
到“十三五”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優勢行業形成全球發展引領能力,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形成創新要素集聚、市場活力迸發的產業發展新生態,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策源地。
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成為國內領先的新興產業發展標桿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超過3萬億元,新興產業[1]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2%以上,產值超千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骨干企業達到6家左右,產值超百億元的行業標桿優勢企業達到25家左右,經濟發展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
自主創新取得新突破,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流科技創新中心。全社會R&D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25%以上,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達到64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0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超材料等技術領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突破,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集聚發展形成新格局,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以產業鏈協同發展為途徑,圍繞通訊設備等領域培育規模超萬億的產業集群,打造全球信息經濟和生命經濟高地,在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新材料等領域形成規模超千億的高端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提升產業集群發展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二、構建產業發展新生態
加快產業發展向創新驅動和生態驅動轉變,以產業發展牽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建立覆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業發展”全鏈條的生態體系,加速知識、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匯聚和創新文化、政策環境優化,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融合互動,構建有利于高水平科研成果層出不窮、創新企業高速成長、新技術新業態蓬勃涌現的產業生態。
打造國際化創新型高水平大學。構建具有深圳特色的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型高等教育體系,將深圳建設成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實施高校卓越發展計劃和一流學科培育計劃,加快深圳大學城和深圳國際大學園建設,加強與世界百強高校合作,引進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國際一流學科。按照“教育+科技+產業”模式,加快建設一批特色學院,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供給質量。
建設全球一流的科研機構。立足補短板強基礎,加強基礎研究平臺建設,在數字生命、材料、數學等領域,謀劃建設數學研究院、數字生命研究院等基礎研究機構,加快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面向經濟發展主戰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加快建設一批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三發聯動”的新型應用技術研發機構,開展先進適用技術研究和科研攻關,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創新支撐。吸引海內外頂尖實驗室、研究所、高校、跨國公司來深設立科學實驗室和研發中心。
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支持國家技術轉移南方中心開展技術轉移全球交易、知識產權運營等服務,搭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庫與數據服務平臺。建設深圳國際協同創新平臺,加強與國際技術轉移機構的深度合作,吸引全球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深圳落地轉化。支持推動組建多領域多形式的產業聯盟,共同開展研究開發、成果應用與推廣、標準研究與制定。
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管理機制,拓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支持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建立專業化校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完善科研收入分配和激勵政策,下放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提高科技成果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收益比重,激發科研人員知識創造和創新創業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提升全鏈條科技服務能力。支持深圳組建跨部門、跨層級的檢驗檢測認證集團,爭取國際、國家檢驗檢測機構在深設立分支機構,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醫療器械檢測和生物醫藥安全評價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激勵引導機制,通過創新券等形式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向中小微企業開放。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科技服務市場主體,培育一批擁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務機構和龍頭企業。
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企業家群。實施創新型企業家培育計劃,打造一支具備國際視野、引領產業創新變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家隊伍。建立高層次、常態化企業技術創新對話、咨詢制度,提升企業家話語權,建立有利于企業家參與創新決策、凝聚創新人才、整合創新資源的新機制。大力倡導企業家精神,建立健全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的體制機制,依法保障企業家的財產權和創新收益。
培育和引進創新領軍人才。圍繞科技攻關需要,面向全球加速匯聚一批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科技領軍人才,重點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千人計劃和萬人計劃入選者、國家杰青獲得者。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領域,深化和拓展“孔雀計劃”,大力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
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借鑒先進國家職業教育理念,構建國際一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支持與境外知名職業院校、企業等合作,加快建設中德智造學院等一批高技能人才特色學院。加強科教融合與校企聯合,大規模培養高級技師、技術工人等高技能人才。大力倡導工匠精神,實施“技能菁英工程”,加大技能人才培訓支持力度。
創新人才激勵和評級機制。探索科研項目全球懸賞制度,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突出貢獻人員的獎勵。探索建立符合新技術與新產業發展規律要求的多要素評價體系,以高質量就業崗位為主導,以創新質量、創新貢獻、創新效率為標準,開展高層次、急需人才職稱直聘試點,完善青年人才“舉薦制”。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信貸。引導銀行機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域設立專門的科技支行、科技信貸中心或科技信貸業務部等科技金融專營機構,適當提高科技信貸風險容忍度,建立相適應的準入標準和授信審批機制。探索開展投貸聯動、知識產權證券化等新型融資模式試點和政銀合作信用貸款試點,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開辟科技信貸綠色通道。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股權投資。推動組建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和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推動國有資本參與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投向創新能力強、具有高成長性的中小微企業。鼓勵本土優質股權投資機構和企業設立海外戰略性新興產業并購基金,對擁有核心關鍵技術的海外企業進行投資并購。
拓展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鼓勵有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到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和海外市場上市融資,加大對擬上市企業的儲備、改制、輔導和培訓支持力度。支持中小企業到新三板或本市區域性股權交易所注冊掛牌。支持企業到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企業債、公司債等方式開展債務融資。
優化科技金融發展環境。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風險補償機制和費用貼息補貼制度,對符合條件的貸款形成的壞賬損失給予補償,為企業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的資金,切實有效轉移企業科技創新風險。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信用增進機制,推動企業信用評級工作,支持融資擔保公司為企業貸款、發債等提供信用增進服務。
營造開放包容的創新創業氛圍。完善激勵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以創新帶動創業,以創業促進創新,強化創新、創業、創投、創客“四創聯動”,打造全球創新創業樂園。強化創新創業基因,增強敢為人先、勇于冒尖、大膽質疑的創新自信,形成更加濃郁的創新氣氛和廣為共識的創新文化。
建設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充分發揮創新創業優勢,推動建設一批“雙創”示范基地,加快南山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扶持一批服務完善的支撐平臺,集聚一批創新活躍的高端創客,培育一批活力迸發的創新型企業,打造創新成本低、創新效率高、創新氛圍濃的“雙創”生態體系,建成全國“雙創”示范基地新標桿。
打造國際創客中心。積極拓展創客發展空間,支持各類機構建設低成本開放式的創客創業基地、應用孵化平臺等創客載體建設。培育壯大創客群體,實施創客培養項目資助計劃,鼓勵創客團隊在深發展。全面提升創客服務能力,搭建多層次創客服務平臺,壯大創客導師隊伍,開發創客教育培訓課程,鼓勵開展創客輔導、融資、軟硬件開源共享、產品推廣等全過程服務。
舉辦創新創業品牌活動。辦好高交會、IT領袖峰會、BT領袖峰會等高端行業論壇、展會和中國(深圳)創新創業大賽、創客馬拉松等系列創客活動,打造“深圳國際創客周”(MAKER WEEK)品牌。支持舉辦制匯節(MAKER FAIRE)、國際微觀裝配實驗室(Fab Lab)年會、創客高峰論壇等活動,吸引國際創客人才匯聚深圳。
爭創國家創新特區。依托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機制和經濟特區立法權優勢,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在有條件的區域搭建現實應用模擬場景,重點推動創新產品和服務的試驗發展和推廣應用,積極探索市場準入、行業監管、應用示范等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推進行業標準制定,并推動上升為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
放寬產業市場準入。采取底線監管思路,切實完善以負面清單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準入管理制度,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準”原則,取消不必要的行業門檻限制。建立適合細胞治療、基因檢測、組織工程等新興技術和業態發展需要的新管理機制。爭取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DFA)等在深設立分支機構,探索試行國際通行的藥品、醫藥器械的監管審批制度,縮短重大創新藥品的評審和審批時間。
探索靈活審慎監管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適應新經濟技術更迭和產業變革要求的標準動態調整和快速響應機制,對處于研發階段、缺乏成熟標準或完全不適應既有監管體系的產業,探索事前備案并同步研究科學有效的監管方法。推進全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信用記錄、風險預警、違法失信行為等信息資源在線披露和共享。
專欄1 產業生態優化工程 |
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籌建信息科學與安全國家實驗室和生物科學與健康國家實驗室,建設十大基礎研究機構和一大批新型研發機構,在信息經濟、生命經濟、創意經濟、綠色經濟、新材料等領域布局建設一批創新載體。到2020年,國家級創新載體突破100家。 科技服務支撐體系:建設十大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設立深圳知識產權法院,加快建設南方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引進2-3家示范性國家科技轉移機構,支持有條件的區(新區)、高新技術園區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 產業人才供給體系:實施創新型企業家培育計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培育和引進一批創新領軍人才。到2020年,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千人計劃入選者、萬人計劃入選者、國家杰青獲得者超過300人,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團隊100個,海外高層次人才2000名。 科技金融支持體系:支持混合型并購基金、重大產業發展基金、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等市級產業基金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投資力度。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開展新型融資模式試點,強化對具有發展潛力的種子期、初創期創業企業的融資支持。 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加快南山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組建一批創客空間和創客服務平臺。到2020年,新增創客空間200個、創客服務空間40個、創客個人和團隊3萬名(個)。 彈性準入監管體系:在國際低碳城、國際生物谷、深汕特別合作區等有條件的區域,探索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生命經濟、共享經濟、大數據等領域等創新產品和服務試驗發展和推廣應用。 |
三、打造信息經濟新引擎
積極落實網絡強國和“互聯網+”戰略,以產業跨界融合和智能化發展為主攻方向,加快構建泛在高效信息網絡,推動信息核心產業跨越發展,前瞻布局前沿高端領域,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產業融合共生的信息產業集群。到2020年,躋身信息產業國際前列,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達2萬億元,互聯網產業規模達4200億元。
加快部署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和應用平臺,打造“萬物互聯”的國際一流信息港,進一步夯實信息經濟發展基礎。
建設全域覆蓋的高速網絡設施。實施“寬帶深圳”行動計劃,構建高速大容量光通信傳輸系統,加快建設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推動城域網向高速傳送、靈活調度和智能適配方向升級。推進4G網絡深度覆蓋和演進升級,加快5G試驗網建設并啟動商用,強化公共區域免費無線局域網高速和廣域連續覆蓋。全面提升IPv6用戶普及率和網絡接入覆蓋率,推進下一代互聯網的超前布局和商用。加快“三網”融合進程,推動信息網絡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國際互聯互通合作,建設前海國際通信專用通道。深度參與國家多軌道寬帶衛星通信網絡建設,探索氣球、飛艇等高空覆蓋新方式,推動空天地網絡一體化發展。
部署泛在感知的萬物互聯網絡。建設城市全覆蓋的感知網絡,建立和完善視頻監控網絡、環境感知監控網絡和無線電監測網絡,積極推進利用射頻識別等技術部署廣泛的感知器網絡,實現城市動態實時感知。積極開展國家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區域試點,統籌部署物聯網感知設施和信息采集系統,建設分布式資源共享的信息資源庫,在交通、能源、給排水、環保、應急等城市基礎設施領域統籌部署物聯網自動感知終端,積極推進物聯網在工業制造、節能環保、商貿流通、智能家居、安防監控等生產生活領域的應用。
構建開放共享的應用基礎平臺。完善統一的政務云服務平臺,鼓勵行業信息系統向云平臺遷移,形成面向城市管理、民生服務、行業應用等領域的電子政務云、交通云、教育云等系列專業云體系。加快制定政務信息資源目錄,建立統一完善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和數據開放平臺,加大公共數據資源交換與開放力度,完善公共數據資源的社會化應用體系。建立北斗位置服務與管理等地面系統,推進北斗導航在移動終端、位置服務、環境監測、應急救援、氣象服務、精確授時等領域的應用。
建立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強化信息安全支撐,開展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的安全核心技術攻關,推進網絡安全、入侵檢測、身份驗證、可信計算、數據安全等網絡和信息安全產品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培育本土網絡與信息安全骨干企業。加強涉及國家安全重要信息系統的設計、建設和運行監督,提升重要信息節點核心技術裝備威脅感知和持續防御能力。建立重要信息使用管理和安全評價機制,加大信息資源和個人信息保護力度。
專欄2 “寬帶深圳”工程 |
大力推進光纖入戶,建成“全光網城市”,加快對既有住宅區和住宅建筑、商業建筑及辦公樓宇的光纖到戶改造,重點開展城中村“光纖入村”改造。促進電信基礎設施資源整合共享,推動廣電、電信、聯通、移動四大運營商電信基礎設施集中統一建設和專業化運營。鼓勵支持發展交互式網絡電視、手機電視、有線電視網寬帶服務等融合性業務,推動交互數字電視、多媒體終端、智能家電等產品的批量應用。到2020年,家庭寬帶用戶光纖接入能力達到300Mbps,光纖入戶率達到90%,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99%,重要公益性公共場所免費無線寬帶覆蓋率達到99%,建成國內領先的“寬帶中國”示范城市。 |
發揮信息核心產業先發優勢,突破共性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加速延伸完善產業鏈,引領支撐信息產業高端跨越發展,建設全球領先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鞏固下一代網絡設備優勢。重點發展下一代網絡設備、軟件定義網絡設備和模塊化數據中心成套裝備,開發高速光傳輸設備及大容量組網調度光傳輸設備。加快部署5G創新示范網絡,重點研制5G關鍵技術綜合驗證平臺、移動通信系統設備、移動通信儀器儀表、移動終端等。研發安全可靠高端服務器、大容量融合存儲設備、大數據一體機、高可靠性工業控制計算機,發展面向金融、交通、醫療、能源等行業特色應用的專業終端設備。研發應用于不同領域的專用移動智能終端產品和具備智能交互能力的新型智能手機。
推動集成電路跨越發展。重點發展集成電路設計業,攻關信息處理、傳感器、存儲器等關鍵通用芯片,著重扶持移動智能終端、網絡通信等優勢產業芯片設計,加快大數據、智能穿戴設備等新興領域核心芯片開發。布局大尺寸集成電路生產線,導入16/10nm生產工藝,提升特色集成電路產品生產規模和水平。提升芯片級封裝、系統級封裝、多芯片封裝、堆疊封裝等技術水平,推動刻蝕、離子注入、電子顯微鏡等關鍵設備和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進程。提升先進封裝測試業技術水平和產業集中度,提高代工企業及第三方IP核企業的服務水平,加快形成完善的集成電路產業鏈。
完善新型顯示產業鏈。大力推進平板顯示主導技術升級,持續擴大低溫多晶硅和氧化物液晶面板生產能力,推動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柔性顯示、3D顯示、激光顯示、LTPS、曲面顯示、透明顯示、全息顯示等新型顯示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支持更高世代TFT-LCD生產線和柔性顯示面板生產線建設,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帶動作用,提升TFT-LCD面板關鍵配套材料及制造設備的研發生產能力。
推動智能硬件創新發展。加強產品功能性、易用性、增值性設計能力,發展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供給模式,強化應用服務及商業模式創新,提升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綠色化、高性能新型電子元器件和關鍵零部件產品的研發生產能力,研制智能穿戴、智能車載、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家居產品、虛擬現實設備及工業級智能硬件等產品。深入挖掘健康養老、教育、醫療、工業等領域智能硬件應用需求,搭建智能硬件應用開發服務平臺,加強重點領域智能化提升,推動智能硬件產品的集成應用和推廣。
加快發展高端軟件。面向重點行業需求,重點研發智能終端操作系統、云操作系統、新型數據庫、中間件等基礎軟件,支持開源社區和開源軟件發展。建立軟件定義的云系統管理平臺,加強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操作系統研發和應用。加快研發大型通用海量數據存儲與管理、大數據分析發掘軟件、數據可視化軟件。
專欄3 信息核心產業跨越發展工程 |
積極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和超寬帶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突破大規模天線陣列、超密集組網、新型多址接入、全頻譜接入、新型核心網架構等5G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核心專利和標準。加快建設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布局5.5代柔性顯示面板生產線。加快推進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并持續擴大產能,積極引入12英寸存儲器芯片生產線,提升大尺寸和特色集成電路產品生產規模和水平。 |
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形成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
推進“互聯網+”智能生產。建設國家級智能制造基地,開展基于網絡化生產組織模式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加快發展個性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推進智能工廠建設,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強工業網絡標識和地址管理,探索建立“開放、先進、安全”的國際工業互聯網平臺,積極培育智能監測、遠程診斷管理、全產業鏈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新應用,打造多方參與、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生態系統。加強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與制造技術結合應用,推進設計制造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化。
開創“互聯網+”智慧生活。加快創建國家新型智慧城市標桿市和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增強網絡化精準治理能力,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打造面向公眾的全程全時在線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創新活躍的智慧產業體系。深入推進“織網工程”,建設完善基礎信息資源庫和主題信息資源庫,推進各部門信息化和業務流程優化,最大限度便利群眾。加快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建設一批智慧醫院、智慧社康中心、智慧社區、智慧教育等試點示范項目,提升公共服務智能化水平。推動政府相關部門與互聯網龍頭企業深入合作,促進企業級智慧城市方案、產品、服務等創新成果產業化。
催生“互聯網+”新興業態。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組織、要素配置、產品形態和商業服務模式的優化和集成作用,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與金融、商貿、物流、文化等領域的融合創新。大力發展互聯網平臺經濟,鼓勵企業開放各類平臺資源,促進大規模協作、大眾智慧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積極培育分享經濟新模式,鼓勵在汽車租賃、房屋出租、家政服務等消費領域開展分享服務。
支持“互聯網+”創新創業。引導和鼓勵大型互聯網企業利用技術優勢和產業整合能力,向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開放平臺入口、數據信息、計算能力等資源,提供研發工具、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鼓勵企業利用互聯網開展技術合作、在線服務等活動,促進遠程設計、協同制造等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等生產方式創新。支持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平臺,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格局。
專欄4 “互聯網+”工程 |
深入推進“互聯網+”制造、物流、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發展,建設互聯網跨領域融合創新支撐服務平臺,制定“互聯網+”融合標準體系,加快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基礎共性標準、關鍵技術標準的研制與推廣。放寬互聯網融合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限制,制定實施各行業互聯網準入負面清單,允許各類主體依法平等進入未納入負面清單管理的領域。 |
緊跟全球信息產業技術發展動態,攻關人工智能、無人駕駛、AR/VR、量子通信等戰略性前沿領域關鍵技術,大力推進產業化和集成應用,搶抓未來信息產業發展主動權。
人工智能。大力支持類人神經計算芯片、智能應用系統研究,重點攻關類人智能、人機物融合、自然交互等關鍵技術,實現類人視覺、類人聽覺、類人語言和類人思維。加快建設文獻、語音、圖像、視頻、地圖等人工智能海量訓練資源庫和基礎資源服務公共平臺,建設支撐大規模深度學習的新型計算集群。研制相關設備、工具和平臺,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辦公、醫療等關鍵行業形成示范應用,構建由新型芯片、基礎軟件、智能硬件、算法庫和在線服務等構成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無人駕駛。重點支持車用環境感知與信息融合、智能駕駛決策、汽車與設施信息交互、動力能源監測、動力系統控制與整車集成等關鍵技術研發及相關傳感器、芯片的國產化。爭取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建設,積極開展無人駕駛試驗。搭建服務汽車、通訊和交通的公共檢測認證和標準研究測試平臺。
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建設AR/VR技術及應用創新平臺,突破虛實融合渲染、真三維呈現、實時定位注冊、適人性虛擬現實、沉浸式人機智能交互等關鍵技術,形成高性能真三維顯示器、智能眼鏡、動作捕捉和分析系統、個性化虛擬現實整套裝置等核心設備。加快研制AR/VR的規范標準,在工業、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行業實現專業化和大眾化的示范應用。
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攻關城域、城際、自由空間量子通信技術,研發量子芯片、量子編程、量子軟件以及相關材料和裝置裝備,加快開發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和實用化量子模擬機,實現量子通信產業化,推動量子加密在國防、政府、金融等高保密要求領域的應用示范。
前瞻技術領域。超前布局E級高性能計算、第六代移動通信、太赫茲通信、可見光通信等技術研發及應用,加強微納電子與系統集成、光電子技術及集成、超導芯片等前沿器件研發及產業化,推動信息器件變革性升級換代,加快形成梯次接續的信息技術創新體系。
四、實現生命經濟新突破
以服務民生需求為根本,加速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創新發展精準醫療、數字生命等前沿交叉領域,提升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等優勢領域發展水平,打造國際領先的生物技術科技創新中心。到2020年,建成全球知名的生物產業基地,生物產業規模達到2600億元。
針對精準醫療發展和應用的源頭性和關鍵性問題,開展科技原始創新,實現基因檢測和個體化治療技術領域重大突破,打造國際一流的精準診療平臺和臨床轉化體系,建設國際領先的精準醫療示范區。
提升基因檢測技術水平。突破基因測序儀核心部件及技術應用瓶頸,開發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高性能、低成本的新一代基因測序儀,開發高準確度、多位點的分子診斷設備和配套試劑,開發高密度基因芯片設計及數據分析軟件系統。加快基因測序、分析、解讀等技術和產品應用試點示范。
加快個體化治療臨床應用。重點支持細胞儲存、規模化制備和檢測體系開發,支持干細胞新藥申報,建立個體化治療技術及臨床應用等國家標準和質量管理體系,形成覆蓋全國的個體化細胞治療國家級網絡平臺。圍繞心血管、高血壓和腫瘤等重大疾病,突破CAR-T、MASCT、BiTE和TIL等免疫細胞技術和干細胞移植治療臨床研究,加快推進個體化治療技術應用示范和推廣。
完善精準醫療產業鏈。整合精準醫療上、中、下游產業鏈,推動臨床醫療模式由事后治療向精準預防轉變,構建輻射全國的精準醫學聯合體,打造精準醫療完整產業鏈。加快組建符合國際標準的精準醫療臨床轉化機構,結合臨床干預形成精準防治方案和臨床實踐路徑,探索產、學、研、醫協同創新的精準醫療發展新模式,推動精準醫療規模化發展。
專欄5 精準醫療應用示范工程 |
搭建基因檢測公共服務平臺,開展出生缺陷基因篩查、腫瘤早期篩查及用藥指導、傳染病與病原微生物檢測、遺傳性心腦血管疾病早期篩查、新生兒基因身份證應用示范。搭建分子靶向診斷、治療、預后預測的精準醫療平臺;建立個體化治療臨床療效與安全評價體系,促進個體化治療標準化和規范化發展。 |
結合現代藥物開發新技術和制藥新工藝,針對臨床重大疾病加快開發創新藥物,促進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提高醫藥新產品研制能力,實現產業中高速發展和向中高端轉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
突破藥物研發關鍵技術。推動大規模細胞培養及純化、抗體偶聯、無血清無蛋白培養基培養等生物技術研發。加快抗體藥物、治療性疫苗、基因治療等新藥研發,提升長效、緩控釋、靶向等新型制劑技術水平。加快開發手性合成、酶催化、結晶控制等化學藥制備技術。開發現代中藥提取純化技術,推廣自動化和在線監測等技術在中藥生產中的應用。
提升藥物研發創新能力。依托國家基因庫生物樣本資源與基因信息數據,運用數據庫、計算機篩選、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挖掘中國人群特有的疾病標記基因,開展人類疾病基因分析,尋找新的藥物靶點,加速新藥上市,提高原研藥、首仿藥、中藥、新型制劑的創新能力,建設布局合理、科學高效的醫藥開發平臺。
促進藥物高品質發展。以臨床用藥需求為導向,重點開發具有靶向性、高選擇性、新作用機理的治療藥物,加快新型抗體、蛋白及多肽等生物藥研發和產業化。積極創制手足口病疫苗、新型脊髓灰質炎疫苗、宮頸癌疫苗等急需品種及新型佐劑。大力支持藥物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全面提高基本藥物質量。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挖掘一批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物質基礎明確、作用機理清晰的中藥新品種。推動制藥企業和產品通過相關國家或國際組織認證,拓展國際發展空間。
專欄6 新藥創制與產業化工程 |
支持新靶點及多靶點組合抗腫瘤藥物、治療性疫苗、基因治療藥物研發和產業化,重點仿制市場潛力大、臨床急需的國外專利到期藥品。在中醫藥優勢治療領域,推動經典名方二次開發及應用。支持建設藥物研發、產業化、安全評價、臨床評價等公共服務平臺,積極爭取國家藥物篩選中心、國家化合物庫、國家新藥研發中心等國家級研發機構的分支機構落戶深圳。 |
圍繞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醫療和保健市場的需求,大力研發新型醫療器械,推廣智能診療新模式,提升生物醫學工程整體競爭力。
突破前沿診療新技術。開展移動醫療、體外診斷、生物三維(3D)打印、植入式醫療器械、生物傳感器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血管支架、人工關節和脊柱、人工耳蝸、高分辨人工視網膜、心臟起搏器等高端植介入產品以及新型體外快速診斷儀器和試劑的核心關鍵技術,推動仿生醫學、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技術發展。
發展高端醫療器械設備。重點開發數字化探測器、超導磁體、高熱容量X射線管等關鍵部件,研制核醫學影像設備PET—CT及PET—MRI、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MRI)、多排螺旋CT、彩色超聲診斷、圖像引導放射治療、質子/重離子腫瘤治療、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設備。推動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等體外診斷設備和配套試劑產業化。
構建醫療器械協同創新體系。爭取設立區域醫療器械注冊審批機構,協同推進檢測技術提升、標準體系建設、應用解決方案、示范應用評價。打造醫療器械創新-轉化-應用鏈條,促進企業、科研院所、醫院及醫療器械檢測機構的創新融合。搭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生物醫學工程開發平臺,加快移動醫療、智慧醫療、遠程醫療技術創新與應用。
專欄7 高端醫療器械創新工程 |
聚焦疾病“預警、成像、檢測、治療與康復”的全鏈條、高性能醫療器械核心技術突破、產業化及醫療應用,研制“治未病”檢測設備、高分辨“聲光電磁”醫學成像設備、康復器具中高端產品和基于中醫學理論的醫療器械。鼓勵企業與大型醫院合作建設醫療器械示范應用基地、培訓中心,形成示范應用—臨床評價—技術創新—輻射推廣的良性循環,推動實施創新醫療器械產品應用示范工程。 |
面向多層次、個性化健康需求,探索建立覆蓋全方位全周期生命數據的“數字生命銀行”,催生健康管理和疾病診療新模式新業態,培育發展數字生命產業。
加快生命信息數字化。建立高效共享的大規模臨床樣本生命信息庫和重大疾病臨床樣本數據協作網絡,系統化、規模化收集臨床樣本元數據及相關基因組、蛋白組、代謝組等生命組學信息,促進臨床樣本向大數據資源的轉化、整合與共享。制定信息數據采集、儲存和訪問等技術標準,研究根植于臨床實踐的倫理準則。
提升生命信息挖掘能力。加快開發實用高效采樣和數據生產技術,建立人工智能內核模型。重點突破數據海量存儲、實時處理、分析、多組比照等大數據挖掘技術,建立多維度生命信息系統。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生命大數據的分析效率和知識發現能力,實現生命程序的數字化展示和編輯,建立大數據標準研發和應用服務平臺。
培育數字生命新業態。重點圍繞生活方式干預、慢病防治干預和疾病治療等領域,開發生命全景數據、全時數據監測管理系統和預測信息系統,實現對生命健康進程及生命趨勢的預測,提供個性化健康指數分析、預測和干預服務,推動數字生命產業快速發展。
專欄8 數字生命培育工程 |
積極開發創新移動醫療、智慧醫療、遠程醫療等現代化診療手段,發展移動APP醫療服務,提高全方位遠程醫療水平,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智能診療生態系統,實現以大數據為依托的智能化自檢、早篩、診斷以及個性化治療推廣應用,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健康管理產業鏈。 |
五、激發創意經濟新活力
秉承創意引領、科技支撐的發展特色,培育“文化+”新型業態,以數字技術推動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等融合發展。到2020年,建成國際文化創意先鋒城市,文化創意產業規模超過8000億元。
充分利用數字化資源、智能化處理、網絡化傳播等技術,全面激發創新創意創作創業,生產優質數字創意內容精品,提升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水平。
促進數字產品技術水平提升。突破數字內容產品的生成、處理、檢索與保護等關鍵核心技術,大力發展影視動漫、文化資源數字化處理、交互娛樂引擎開發等相關的軟件技術和應用服務。建設數字創意產業創新平臺,提升文化創意基礎技術研發和高端裝備核心技術研發水平。加快發展影視后期制作和傳播技術,支持影視劇和動漫產品的研發、制作、生產、發行和放映,以及影視動漫衍生產品的開發和版權交易服務。
鼓勵數字創意內容精品創作。支持音樂、文學及演藝等原創和精品生產,以及經典原創性游戲產品的創作、研發和運營,鼓勵建設大型游戲服務平臺,提升數字音樂、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等文化品位和價值。提高傳統印刷、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文化會展等數字化轉化和開發能力。支持融合多種業態和內容形式的聯動創意開發模式,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數字創意精品。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進程。推動重要公共文化藝術培訓、展覽、講座、演出等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加快推進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美術館、數字博物館建設,建設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群。鼓勵對藝術品、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精品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和開發利用。支持公共文化機構通過社交軟件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用戶體驗,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能力。
專欄9 數字創意內容和技術裝備創新發展工程 |
加強數字內容和技術裝備協同創新,增強創作生產和傳播服務的技術裝備水平,發掘優秀文化資源,激發文化創意,打造一批優秀數字文化創意產品。豐富創意內容表現形式,研發適應沉浸體驗、智能互動需求的終端產品,加快推動新媒體、多屏互動等新技術應用,大力發展球幕影院、超感影院、全息顯示、混合現實等新型互動娛樂產品。提升高端印刷設備、印刷工藝等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動傳統印刷業實現綠色印刷和數字印刷創新升級。 |
提升工業設計專業化與協同化發展水平,促進專業設計在各領域創新應用,進一步擴大深圳“設計之都”影響力和輻射力。
完善工業設計創新體系。鼓勵開展關鍵工藝、核心技術、共性環節設計創新攻關,積極參與制定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提高工業設計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鼓勵工業設計機構整合產業鏈,加速轉化工業設計創新成果。推動設計與企業管理深度融合,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工業設計中心,重點對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進行開發設計。鼓勵以產業鏈、產品鏈、技術鏈、服務鏈為紐帶,聯合開展設計創新,形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
促進專業設計創新應用。順應新興消費需求,支持家具、服裝、黃金珠寶首飾、鐘表眼鏡等傳統優勢產業,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流行符號進行創意創新創造,提升消費類等產品的文化內涵和附加值。提升藝術家具、藝術陶瓷、當代工藝畫及藝術品等設計創新水平,大力發展景觀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廣告設計和形象設計等,促進創意設計在智慧城市、社區公共服務、公共藝術等領域廣泛應用。加快培育智能設計、虛擬仿真設計、體驗交互設計等新興設計。
推動創意設計創新發展。鼓勵建設創意設計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供儀器設備、數據軟件、檢驗檢測等技術資源共享和成果展示交易等服務。支持建設集聚全球創意設計創新資源的資訊數據庫,為創意設計提供集材料展示、專利資訊、人才數據庫、信息資訊等高端資訊。支持引進和培育各類研發設計中心、工作室、創客空間和孵化平臺。加快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深圳)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推動深圳創意設計和文化產品服務進入海外市場。
把握時尚消費新趨勢,促進時尚產業品牌、發布、展示與消費一體化發展,努力打造“時尚創意之都”的城市品牌形象。
全方位構筑時尚品牌群。大力實施品牌創新和品牌培育計劃,鼓勵企業結合自身優勢和行業特點,加大自主時尚品牌創新,打造更多國內外知名時尚品牌,構建匯聚各行各業的自主時尚品牌梯隊。鼓勵企業引進高端時尚品牌和時尚產品,支持國際高端時尚企業在深圳設立分支機構。支持國內時尚品牌在境外注冊商標和運營,推動本土品牌走向世界。
打造時尚產業載體。鼓勵依托現有生產性服務業園區、創意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匯聚知名時尚品牌的時尚街區,加快世模基地總部大廈、深業上城時尚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引導時尚產業聚集發展。建設時尚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開展時尚設計、信息發布、產品推廣和營銷等專業培訓。
擴大時尚產業影響力。探索設立文博會時尚專業展館,繼續辦好深圳時裝周、深圳設計周、深港設計雙年展、中國設計大展等重大活動,定期舉辦服裝展、鐘表展、家具展、黃金珠寶展等專業展會,打造自主品牌時尚產品發布、展示和交流平臺。支持引進和參與世界品牌代理商大會、國際著名品牌發布會、國際流行趨勢作品發布會等時尚主題活動,擴大深圳時尚產業國際影響力。
加快文化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內容、技術、市場、資本等關鍵要素聚集與創新發展,培育催生文化創意新業態新模式。
“文化+科技”。支持傳統制造型文化企業提高創意研發環節比重和水平,鼓勵科技創新型企業跨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實施“文化+科技”新型業態示范企業認定和優秀項目獎勵計劃。以數字化終端為載體,提升公共文化資源整合開發水平,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完善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服務機制,建設文化科技產業“硅谷”。
“文化+金融”。鼓勵和引導各類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落戶深圳,積極引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各類投資機構投資文化創意產業。支持深圳文交所搭建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內容版權登記平臺和交易平臺,創新開展市場化交易業務。
“文化+旅游”。豐富旅游景區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提升文化旅游附加值,增強文化旅游軟實力。支持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創意工藝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文藝展演等特色文化創意旅游產品開發。支持在線旅游、虛擬旅游、智慧旅游等平臺建設,鼓勵規劃建設智慧旅游景區,培育文化旅游新業態。
六、培育綠色經濟新優勢
把握國內產業結構綠色轉型的發展要求,以綠色低碳為方向,引導綠色消費,推廣綠色產品,構建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的綠色產業體系。到2020年,建成國家綠色經濟和低碳發展先行示范區,新能源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
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先進核電、先進可再生能源、高效儲能、智慧能源等領域,加快培育氫能、頁巖油氣等新興產業領域,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
推動新能源汽車引領發展。堅持以純電動為主的發展方向,鼓勵發展插電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汽車。圍繞電池、電機、電控、充電設備、直流變換器及整車的相關材料、制造、裝備、配套及服務等環節,培育新能源汽車完整產業鏈。強化安全性能,加強系統集成技術創新與應用,提升新能源汽車整車品質。推動組建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動力電池研發創新平臺。加快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布局,提高充電管理、付費等服務智能化水平。推動坪山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建設,擴大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打造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中心。
促進核電安全高效發展。配合國家核電技術“走出去”戰略,加快推進核電技術優化,提升三代核電裝備集成設計能力。開展小型堆關鍵技術研發和海上實驗堆建設,啟動先進核燃料(含事故容錯燃料)技術和四代堆研究。完善綜合配套服務體系,加強核電安全管理能力,進一步提高核電安全應用水平。積極構建國際先進的研發、設計、建設、管理和運營服務完整產業鏈。
完善可再生能源產業鏈。加強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先進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創新,加快建設和完善先進可再生能源領域創新研發平臺,積極推進光伏發電關鍵設備、光熱發電系統、風力發電電控設備和先進垃圾焚燒發電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深化合作領域,依托工程建設,積極拓展先進可再生能源裝備市場。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領域技術咨詢、工程建設、運行維護和產品測試認證等配套服務業。
構建高效儲能系統。強化鋰離子電池等電化學儲能產業的優勢地位,培育發展前沿儲能技術領域。開展儲能系統整體設計及電力輔助補償技術研究,重點突破儲能系統集成產業化應用核心技術,完善系統集成方案,開發多類型、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長壽命的儲能系統。加強儲能技術與可再生能源并網、電動汽車、分布式能源及微電網等領域的融合應用,提高儲能系統信息化、智能化和可靠性。
大力發展智慧能源。加快推進互聯網、信息技術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能源生產、傳輸和消費領域智慧化發展。積極開展關鍵技術創新,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工程化和產業化應用,構建高質量、高可靠、高安全的智慧能源體系,形成覆蓋研發、生產、運營和服務的完整產業體系和持續創新發展能力。
專欄10 電動汽車跨越發展工程 |
整車性能優化:鼓勵整車企業引入先進設計理念,提升整車工業設計水平,持續優化整車品質,推動整車向輕量化、智能化、總成模塊化方向發展,提升整車安全性、可靠性、環保性、操控性和舒適性。 動力電池提升:加快推進動力電池材料、單體、模塊及管理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大力發展下一代高比能量動力電池;著力提升動力電池生產制造和控制檢測等環節的自動化、標準化和國產化水平。 充電技術創新:鼓勵發展無線充電、移動充電等新型充電技術,加強智能均衡充電、電池診斷維護與預警、大功率充電等關鍵技術研究;重點推進智能充電系統、車載充電機等設備及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及產業化,鼓勵車樁同步發展。 |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加強節能關鍵技術攻關,提升節能設備及其關鍵零部件開發能力,加快節能技術系統集成,推動產業化示范應用,完善高效節能產業體系和鏈條。
提升高效節能研發和產業化水平。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在高效節能電機、高效節能半導體照明、高效節能家電等高效節能產業優勢領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高效節能產業化能力,推動高效節能電機、高壓變頻器、高效節能家電、節能汽車、高效熱泵、節能智能管理系統等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支持半導體照明上游襯底材料和外延片、中游芯片、下游封裝及應用產業化,形成設備、材料、測試等配套的較完整產業鏈。
開展高效節能技術應用示范。推動企業實施鍋爐、窯爐和換熱設備等重點用能裝備節能改造,開展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智能管理系統、余熱余壓利用、LNG冷能利用、熱泵應用技術、節約和替代石油、交通運輸節能、綠色照明、流通零售領域節能等應用示范,提高傳統行業的工程技術節能能力,加快節能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開展數據中心、超算中心服務器和大型建筑等設施冷卻系統節能改造。積極推動利用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工業園區、大型商業區等能源負荷中心建設分布式能源系統。
發展高效節能服務業。支持用能單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特許經營等方式實施節能改造,開展能源審計和“節能醫生”診斷。積極探索碳交易、節能量交易等市場化節能機制。規范節能服務市場秩序,建立健全節能第三方評估機制,推動節能服務向全程化、專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
專欄11 節能技術裝備發展工程 |
工業節能:積極推動工業節能技術裝備發展,開展電機及拖動節能裝置、余熱余壓利用、鍋爐窯爐節能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大力發展能源監測管理系統、環境熱工儀器、變頻智能節電器等工業節能監測設備。 建筑節能:大力推進建筑節能技術裝備發展,開發新型節能建筑材料、高效節能照明、節能電器等建筑節能產品,推進中央空調節能器等建筑節能監測設備研發和應用。 交通節能:加強交通節能技術裝備發展,開展交通節能關鍵技術研發,發展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支持節能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研發與制造,發展可變氣門升程、渦輪增壓、缸內直噴、雙離合自動變速器等技術。 |
圍繞大氣、水、土壤等領域環保需求,挖掘應用潛力,加強先進適用環保技術裝備研發和產業化,開發先進環保材料與藥劑,促進先進環保產業發展壯大。
持續提升先進環保創新能力。圍繞大氣污染防治、環境污染監測、水污染防治、固廢處理處置、噪聲污染控制、生態修復、清潔生產等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設備研發。開發先進環保材料與藥劑。建設一批國家、省、市級環保研發平臺,加強成果轉化平臺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推動“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建設。
推動先進環保技術應用示范。示范推廣脫氮除磷深度處理、水生態修復、再生水利用等技術。推動電鍍、線路板等行業廢水高效處理及回收利用、餐廚垃圾資源化、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化、污泥資源化、餐飲油煙凈化、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技術應用示范。鼓勵發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土壤的綜合治理、修復及回收技術,選擇典型區域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
提高環保綜合服務水平。鼓勵發展環境咨詢、環境監理、工程技術設計、認證評估等環保服務業。在城鎮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危險廢物處置等重點領域,發展政府購買服務和環境治理特許經營模式。創新環保服務模式,支持生態環境修復、排污權交易、綠色認證、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新興環保服務業發展。
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建立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持續完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
推動再制造產業發展。加快研發高效無損拆解、損傷檢測與壽命評估、先進成形與加工等再制造關鍵技術和成套裝備,加速產業化應用。發展汽車零部件、機床、造船、工程機械、辦公耗材、家用電器等再制造技術。鼓勵再制造專業技術服務,建立再制造舊件回收、產品營銷、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統。
開展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推動工業、建筑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加快重點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鼓勵利用餐廚垃圾、動物類廢棄物等廢棄生物質生產飼料添加劑、生物柴油和沼氣等新工藝新技術產業化。支持海水淡化反滲透膜、能量回收裝置等關鍵材料和裝備產業化,持續開展海水淡化和動力電池梯次利用試點示范。支持建設電子產品等廢棄物逆向物流交易平臺。
七、夯實材料基礎新支撐
順應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材料制備技術,加強前沿材料戰略布局,提升新材料產業化應用水平,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的材料支撐基礎。到2020年,努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材料產業集群,產業規模達到2300億元。
以信息技術產業重大需求為導向,加大先進電子信息材料的研發應用力度,進一步提高關鍵材料自給率,加快融入全球高端制造供應鏈。
促進顯示材料性能提升。開展高性能光學薄膜、高純度靶材、透明導電膜玻璃等原輔材料基礎研究,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力爭解決顯示技術領域基礎材料制約。鼓勵高世代/超薄液晶玻璃基板、柔性顯示材料和高飽和度光刻膠等材料技術攻關,加強生產工藝和應用技術研發,加速產業化進程。推進大尺寸高精度掩膜版、超薄偏光片、彩色濾光片等規模化發展,持續提高材料性能與可靠性,加速融入全球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及有機發光二極管等新型顯示供應鏈。
推動先進照明材料發展。加強激光工作介質、高性能發光芯片、先進襯底材料和高強度封裝材料的基礎及應用研究,促進激光照明材料在汽車照明等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加快高光效與高顯色性發光材料研發,拓展發光材料應用范圍,優化批量生產工藝,實現高效照明領域的量產應用。
加強關鍵微電子材料研究與應用。加強大尺寸硅單晶和碳化硅單晶等集成電路半導體材料基礎研究,解決極大規模集成電路材料制約。優化磁性材料性能,提高產品矯頑力和磁能積,進一步強化配套能力。開展壓電晶體、電子漿料、高溫半導體等材料應用研究,推進產業鏈供需銜接,加速成果轉化。
提升光電子材料產業化水平。加快光纖預制棒和通信級塑料光纖等材料產業化進程,實現規模化生產,滿足通信領域對高性能光纖材料的需求。開展高穩定性及高功率激光材料、高性能紅外/紫外光學透波材料等制備及應用技術研究,加速先進光學材料在電子信息領域的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以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為目標,強化高性能儲能、新型太陽能、先進節能環保等材料技術創新能力,全面推進綠色低碳材料快速發展。
開發高性能儲能材料。重點發展高能量密度及長循環壽命電池正負極材料、耐高溫低電阻隔膜和高導電率電解液等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提升鋰離子電池容量、安全性能與循環壽命。推進高性能、低成本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研發及產業化,滿足電動汽車及可再生能源發電對高能量/高功率密度電容器的需求。開展高容量儲氫材料和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材料等基礎研究,加速先進儲能材料自主化配套進程。
研發新型太陽能材料。發展硅基薄膜電池、晶硅電池和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等新型光伏材料,提升材料光轉化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規模化生產。研發太陽能真空集熱管等新型光熱材料,進一步提高材料集熱性能,推動太陽能光熱高效利用。
提升節能環保材料性能及應用水平。重點發展保溫隔熱材料、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建材、水基環保涂料和涂膜玻璃等材料。加強技術開發,優化生產工藝,進一步提升產品性能,推進節能環保材料廣泛應用。
把握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和生物制造技術快速發展機遇,加快推進生物醫學材料臨床應用,加強生物基材料研發及推廣,促進生物材料產業化及應用示范。
推進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產業化。加強醫用高分子、生物陶瓷、醫用金屬及合金等醫用材料基礎研究,提高材料安全性,開發高性能、高生物相容性醫用材料。開發藥物控制釋放材料、生物可降解支架、心臟瓣膜和球囊擴張導管等醫用材料制品,形成一批可臨床應用的高可靠性產品,推動材料技術與生物醫學融合發展。
加強生物基材料應用示范。重點提高生物基材料技術創新能力,突破生物基材料制作過程的生物合成、化學合成、改性及樹脂化、材料加工等關鍵技術。開發生物塑料和木塑復合材料等生物基制品,開展生物基日用塑料制品、工業用包裝材料、農用地膜等產品的推廣及示范工程。
強化新材料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的協同創新,前瞻布局新材料新興領域,構建日趨完善的新材料基礎支撐體系。
發展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鼓勵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高性能功能陶瓷和特種耐腐蝕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研發及產業化,支持高性能鋁合金/鈦合金/鎂合金等輕質合金、高性能人造金剛石/硬質合金/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和特種玻璃等先進結構材料研發及產業化,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高端制造等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前瞻布局重點前沿材料。突破石墨烯材料在電子信息和新能源等領域的產業化應用技術,開發低成本、高性能3D打印材料及配套設備,發展高分子基、金屬基及陶瓷基復合材料,提升超材料產品設計和開發能力,加強芳綸纖維、聚酰亞胺纖維和碳纖維等高性能增強纖維、納米材料和超導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力度,形成一批具有應用示范作用的創新成果。
專欄12 新材料創新應用示范工程 |
石墨烯材料:面向石墨烯材料的實際應用,重點突破電池添加劑、高性能導熱材料、防腐涂料、透明導電膜及柔性線路板等新產品研發,實施重大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率先實現石墨烯材料在電子產品、光伏電池、動力電池等領域的規模化生產及應用。加強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建設石墨烯材料應用技術的研發和示范應用基地,培育一批在石墨烯應用技術和產品領域的知名企業。 3D打印材料:圍繞航空航天、生物醫療、工業產品設計等領域,重點開發高品質鈦合金、高溫合金、鋁合金等金屬基3D打印材料。突破超高分子量聚合物材料體系核心技術,開發3D打印專用光敏樹脂和工程塑料粉末。推動氧化鋁、碳化硅等其它3D打印材料及配套設備的開發應用,進一步滿足增材制造產業需求,形成較為成熟的3D打印材料體系。 先進合金材料:聚焦先進合金材料合金配方、工業化生產及配套裝備等共性關鍵問題,重點發展特種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和硬質合金等先進合金材料,結合材料全生命周期,開展基礎原理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工程化試制,滿足精密制造、軌道交通和采掘工具對先進合金的需求,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產品。 高性能復合材料:以高端制造業需求為核心,重點發展樹脂基、陶瓷基和碳/碳復合材料等非金屬基復合材料,進一步提高制備技術水平,加快在航空航天、高端制造和新能源等領域應用。加快鋁基、鈦基和鎂基等金屬基復合材料應用研究,優化工藝流程,降低制備成本,擴大金屬基復合材料應用范圍。 |
八、構筑產業空間新格局
結合城市東進、中軸提升、西部拓展的城市空間戰略布局,加快構建區域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軸,輻射帶動珠三角地區和國內更大范圍產業發展,主動參與國際產業競爭與合作,加速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形成“三軸并進、區域輻射、全球聯動”的產業發展格局。
發揮深圳各區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按照“區域互補、各具特色”的原則,加大東部地區產業高端要素和創新要素配置力度,積極培育產業新增長軸;鞏固中部地區創新發展潛力,構建產業發展提升軸;厚植西部地區科技創新綜合優勢,打造產業創新引領軸。以打造產業鏈協同發展、服務功能明顯、規模優勢突出的特色產業集群為目標,加快布局建設一批重點產業基地和園區,全市形成“三軸并進、多園互動”的產業發展格局。
培育東部產業新增長軸。規劃建設國家級東部產業創新走廊,加快引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骨干企業,超前布局一批產業重大項目,助推東部地區由“制造”向“智造”轉型。羅湖區立足增強東進戰略基地和平臺功能,加快推進互聯網產業基地建設,規劃建設大梧桐新興產業帶。鹽田區以文化創意和電子商務為主導,加快國家電商廣告產業試點基地和鹽田國際創意港產業基地建設。龍崗區以國際大學園等創新要素聚集區為引擎,著力布局信息通信、節能環保產業,加快推動坂雪崗科技城、國際低碳城、寶龍科技城建設。坪山新區以生物和新能源汽車為著力點,加快推進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和新能源產業基地建設。大鵬新區聚焦生物育種、生命信息和海洋生物等特色產業,重點推進壩光國際生物谷建設,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產業集聚基地。
專欄13 東部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基地 |
大梧桐新興產業帶:以城市更新改革試點為契機,加快推動清水-東曉布心-蓮塘一帶舊工業區升級改造,重點布局互聯網信息、智慧城市、衛星應用、生命健康、高端醫療等新興產業,打造羅湖創新要素資源匯聚的科技中心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的創新走廊,形成“一校、三谷、多園區”的新興產業發展格局。 大望-梧桐山文化創意走廊:以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VR和AR)為主導,重點布局人工智能、新媒體、創意設計、動漫游戲、數字內容等產業,構建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鏈、VR/AR生態圈,同時以中國科協海外人才離岸基地為核心,打造海外高層次科技創意人才聚集區。 鹽田國際創意港:以文化創意和電子商務為主導,加快推動“文化+電商”業態融合創新,以“廣告+品牌”戰略為依托,構建“線上+線下”協同服務新模式,打造東部連接香港、走向世界品牌的創新創意發展示范區。 坂雪崗科技城:大力發展新一代通信技術、信息服務、高端軟件、移動終端等產業,形成以國際知名的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研發和總部為主導的,集科技研發、高新技術產業、商業服務和居住生活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新城區,建設成為龍崗轉型發展的科技驅動核,國際知名的創新型科技城區。 寶龍科技城:圍繞智能制造和新能源發展方向,以寶龍機器人產業基地和新能源產業基地為依托,加快培育發展新能源和智能裝備產業集群。鞏固新材料、生物醫療等產業集群發展優勢,提升信息技術、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發展高度,形成兩個百億級產業基地。 國際低碳城:積極培育和集聚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等新興低碳產業,加快引進中歐未來城等項目,建設中德科技創新合作示范區,加快國際低碳城分布式能源、中美低碳建筑與社區創新實驗中心等項目建設,建設成為國家低碳發展綜合試驗區、氣候友好城市先行區、新興低碳產業聚集區、低碳生活方式引領區、低碳國際合作示范區。 坪山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及生物服務業等,大力引入生物技術研究院、醫藥研發公共平臺、食品藥品注冊審批和檢驗檢測綜合服務窗口等公共平臺,加快生物加速器(二期)建設,打造高科技生物產業集群,將園區打造成為具有產業承載競爭力的國家級平臺。 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重點推進新能源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產業鏈建設,發展LED照明、太陽能等其他新能源產業,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企業加速器、新能源汽車共性技術研究院、汽車主題博物館等項目建設,打造國家級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 國際生物谷:著力探索醫療衛生監管新政策、加強生物科技創新、推進生物產業集群建設,加快推動生命信息、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生命健康服務、生物資源開發、生物環保與制造等六大領域發展,努力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核心技術創新競爭力的生物生命科技源頭創新基地,形成全球生物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生物產業高端發展先導區、醫療健康管理創新試驗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示范區。 |
構建中部產業發展提升軸。發揮福田、龍華地處城市中軸區位優勢,提升中部地區創新發展潛力,在更大范圍、更高層級上強化集聚配置資源能力,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輻射帶動作用。福田區依托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建設,打造互聯網產業和電子商務領先城區;匯集設計創意業高端資源,提升國家工業設計高新產業基地,建設“設計之都”核心區;以培育壯大信息經濟為目標,加快規劃建設梅林-彩田信息經濟產業集聚基地。龍華新區以大浪時尚創意城和九龍山科技園建設為抓手,加快推動龍華北部科技核心區和觀瀾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建設,加速打造高新技術總部經濟集聚區和自主創新基地。
專欄14 中部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基地 |
梅林-彩田信息經濟產業集聚基地:重點發展信息服務、智慧城市、專業服務等主導產業,打造集高端消費電子新品發布、展示展覽、用戶體驗、投資洽淡、合作交易五位一體的世界級國際消費電子展示交易中心,建設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硬件公共服務平臺,打造智慧城市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業產業集群。 深圳文化創意園:以創意設計、建筑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裝飾設計、平面設計和動漫游戲、新媒體、影視演藝等為發展方向,構建創意設計、時尚產業、數字創意等完整的產業鏈和生態圈,形成文化創意產業聚集效應,打造高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福田國際電子商務集聚區(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以電子商務為主導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產業虛實結合,提升電子商務對金融、商務服務、信息服務等滲透力和輻射力,聚集交易、支付、物流、技術等核心資源,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與合作,完善信息經濟及互聯網產業鏈。 九龍山科技園:引進一所國際化高等院校,加強產學研合作,鞏固電子信息、汽車和以裝備智造為主的先進制造業發展優勢,打造集高等教育、研發孵化、總部經濟、生態休閑于一體的創新知識園區。 大浪時尚創意城:重點布局時尚品牌設計、生產和展銷,建設服裝專業市場和時尚購物街區,引進國際、國內高端品牌專賣店,打造時尚創意產業聚集區;引進黃金珠寶、精品玉石、時尚鐘表、高端化妝品、高檔工藝品等時尚產業,打造國內時尚品牌之都。 |
打造西部產業創新引領軸。充分發揮南山區科技、產業創新主戰場的引領帶動作用,依托大沙河創新走廊、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留仙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基地、高新區科技產業發展高地等區域科技產業創新資源高端與高效集聚優勢,著力打造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核心引領區。寶安區以建設現代化國際化濱海城區、創新型產業名城為契機,加快寶安中心區、大空港產業基地、寶安中國天谷、超材料產業集聚區等建設,引領智能制造和現代服務業聚集發展。以光明新區新型平板顯示、綠色新城及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基地建設為著力點,推動光明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區建設,引領綠色生態產業發展。
專欄15 西部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基地 |
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引進國內外優質總部企業,著力打造基于智慧城市和立體城市、虛擬空間和實體空間高度融合的未來城市典范,成為全球高端產業集聚地的典型和世界級城市功能中心,未來深圳發展為世界級城市的功能中心。 留仙洞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基地:集聚互聯網、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IC設計等領域的總部企業和高成長企業,建設國際一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基地,以及國際化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中心、轉化與應用示范基地。 寶安中國天谷:重點發展微波通信、毫米波芯片、衛星通信產品等前沿產業,建設空間通信產業孵化集群區,打造國際首個衛星通信網絡信息集聚平臺和下一代衛星通信創新園。 大空港產業基地:重點培育發展航空電子、航空航天材料和智能裝備產業,加強空港基礎設施和航線建設,建成一批基礎性、功能性項目,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基地航空公司、臨空服務企業和科技創新企業,打造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空港都市區。 光明新型平板顯示基地:依托華星光電8.5代TFT-LCD項目,重點發展大尺寸TFT-LCD面板,以及配套的玻璃基板、靶材、導電玻璃、液晶材料、專用芯片、偏光片、掩膜板及專用設備等核心部件,打造現代化、國際化一流的光電平板顯示科技園區。 |
發揮深圳科技產業創新發展綜合優勢,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三軸”引領帶動作用,增強產業外溢輻射功能,促進城市外部圈層創新發展。
東軸加速向東莞、惠州及河源、汕尾等地區輻射,推進“3+2”經濟圈創新發展;中軸向北沿松山湖延伸至佛山、廣州,向南對接香港、澳門,共同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西軸強化與中山、江門、珠海等拓展合作,合作構建開放型珠江西岸區域創新體系。合作共建珠三角國家大科學中心,構建開放型珠三角區域創新體系,推動珠三角地區在全球產業價值鏈地位的提升。
著力提升對泛珠三角乃至全國的輻射能力,以省外深圳工業園建設為載體,支持開展深層次技術、生產、投資合作,推進工業園轉型升級發展,有序引導產業梯度轉移。推動珠三角區域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戰略區域的科技產業創新合作,構建更廣范圍的功能互補、梯度發展、協調共進的產業布局體系。
專欄16 重點合作園區項目 |
深汕特別合作區:高標準打造合作區產業發展配套環境,按照“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的發展模式,鼓勵戰略性新興企業在合作區建立生產和服務基地,實現產業布局區域統籌和協調發展。 珠三角區域合作產業園:加強深莞、深惠邊界工業土地合作開發和產業分工合作,加快深河產業城、深惠產業園等產業合作園區建設,加快深莞惠一體化建設和珠三角地區工業轉型升級。 省外深圳工業園:充分挖掘異地資源稟賦,加強技術溢出和成熟模式外向輻射,加快推進湖南衡陽、江西吉安、云南昆明、四川廣安等一批省外深圳工業園區合作建設,拓寬產業發展腹地。 |
主動服務對外開放和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推動創新資源和產業鏈全球布局,實現與國際先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深度融合。
積極引入全球創新資源。支持國際科技組織、科研機構、跨國企業來深圳設立總部或研發中心,推動建設海外新興產業孵化器和基地,完善創新創業直通車運轉機制,高效對接國際高端人才、先進技術和研發資源等創新要素。支持設立國際化創業投資基金和產業并購基金,提升國際創新資源整合利用能力。
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能合作,推動建設境外合作園區,加快產業鏈全球化布局。鼓勵信息技術等領域龍頭企業在國際創新資源高度密集的地區設立研發機構,準確把握產業發展方向,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研究和制定。支持企業組團“走出去”,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依托高交會、IT峰會、BT峰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成果展示、發布、交易一體化合作交流平臺。積極爭取更多高水平學術會議在深圳舉辦或永久落地,促進相關學科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帶動相關學科和產業的迅速發展。支持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承擔和組織國際重大科技合作項目。
專欄17 國際產業合作重點項目 |
“一帶一路”項目:建設“一帶一路”數據中心、海上絲綢之路科技合作與轉化中心,推進中國(深圳)-印尼電子產業園、中國(深圳)-越南合作產業園等重點國際合作園區建設。 海外孵化器: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在國際創新資源高度密集的美國硅谷和舊金山、法國巴黎大區、以色列特拉維夫等地區建設運營海外孵化器,推廣“在國外創新孵化,在深加速轉化”的新型創新創業模式。 |
九、健全規劃實施新機制
充分發揮本規劃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統領作用,全面加強規劃組織實施和統籌協調,持續健全保障規劃實施的長效機制,確保規劃實施取得明顯成效。
充分發揮市新興高技術產業領導小組作用,全面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統籌解決跨區域、跨領域和跨部門重大問題。優化聯席會議制度,加快推進規劃政策落實、專項扶持計劃實施、重大項目建設等工作。健全市區兩級協同推進機制,各區結合實際制訂具體落實措施,各有關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全市形成工作合力,切實做到組織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確保規劃目標任務有計劃、按步驟得到落實。
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繼續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綜合運用股權投資、貸款貼息、直接補助等方式,建立健全無償與有償并行、事前與事后結合的多元化扶持方式。發揮財政專項資金的撬動、引導作用,著力激活市場主體活力,積極引導金融資金和民間資本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投入體系。
加大土地資源供應力度,規劃新建一批各具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園區,建成一批集聚度高、關聯性強、帶動效應好的產業集聚區。優化產業用地供應機制,推廣“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產業用地供應方式,降低優質產業項目的土地成本,優先保障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加大創新型產業用房供給,允許符合條件的閑置產業用地建設創新型產業用房,實行創新型產業用房租金優惠。
積極開展對規劃指標、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等實施情況的跟蹤監測分析,強化動態管理,提高規劃實施效果。密切關注國內外新興產業發展動態,適時調整規劃實施重點、政策舉措及保障機制。建立規劃實施定期考核機制,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評估,全面客觀評價規劃落實情況。健全新興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和統計制度,加強產業監測和統計分析,為監測評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礎支撐。